清西陵

作者:网络 来源:网络 更新时间:2017-04-28

清西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离北京120多公里。周界约100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周围群峦叠嶂,树茂林密,风景极佳。

西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15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历经186年,共建有帝陵4座,后陵3座,王公、公主、妃嫔园寝7座,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1000多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

雍正的陵址本来是选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他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而将原址废掉,命另选“万年吉地”。选陵址者奏称,易县永宁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皇帝览奏后十分高兴,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间隔分葬于遵化和易县东、西两大陵墓。西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15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历经186年,共建有帝陵4座,后陵3座,王公、公主、妃嫔园寝7座,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1000多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清西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清西陵与清东陵一起,被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清西陵有规模宏大、体系完整的古建筑群,是一处环境幽雅、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在方圆200华里、面积800平方公里的陵区内,有华北地区最大的人工古松林。从建陵开始,清王朝就在永宁山下、易水河畔、陵寝内外,栽植了数以万计的松树,现在这里有古松1.5万株,青松幼柏20余万株,陵区内松柏葱郁,山清水秀,14座陵寝掩映在松林之中,若隐若现,俨然一幅绚丽的山水画。

陵区内千余间宫殿建筑和百余座古建筑、古雕刻,气势磅礴。每座陵寝严格遵循清代皇室建陵制度,皇帝陵、皇后陵、王爷陵均采用黄色琉璃瓦盖顶,妃、公主、阿哥园寝均为绿色琉璃瓦盖顶,这些不同的建筑形制,展现出不同的景观和风格。

清西陵全景图清西陵有帝陵四座:泰陵(雍正皇帝)、昌陵(嘉庆皇帝)、慕陵(道光皇帝)、崇陵(光绪皇帝);后陵三座:泰东陵(孝圣宪皇后)、昌西陵(孝和睿皇后)、慕东陵(孝静成皇后);妃园寝三座:泰陵妃园寝、昌陵妃园寝、崇陵妃园寝。此外,还有怀王陵、公主陵、阿哥陵、王爷陵等共14座,共葬有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以及王公、公主等76人。

西陵周边近200里,外围原有红、青、白三层界桩,每层之间距10里,界桩以外还有官山,不许老百姓涉足。为了加强陵区的管理,设立了一套机构。西陵建设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宫殿千余间,石建筑和石雕百余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建筑群。众多建筑均有彩画与雕刻,陵区宫殿多施旋子彩画,庙宇牌坊多施和玺彩画,行宫、住宅多施苏式彩画,在陵区雕刻中,为数最多的是龙凤。整个建筑群反映出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发展的高度水平和民族风格的优良传统,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和创造才能,是祖国极其珍贵的文化瑰宝。西陵陵区富有浓郁的园林气息,陵区古松参天,四季常青。在绿色的海洋里,浮现出金光灿烂的琉璃瓦宫殿,春夏之时,绿荫荫的松涛岛语,流水潺潺,季丽如画,是旅游避暑的胜地。

西陵的陵园建筑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殿宇千余间,石建筑和石雕百余座,大部都保存完好。

清西陵的由来

雍正帝清军入关,统一全国以后,在直隶遵化县(今河北省遵化市)开辟了一处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园,即今天的清东陵。第一帝爱新觉罗·福临和第二帝爱新觉罗·玄烨的陵寝都建在了那里。按说,第三帝雍正皇帝也应该随其父、祖葬在遵化方为正理。可事实并非如此,他却将自己的陵寝建在了距离孝陵、景陵六七百里远的易县泰宁上下,另辟了新的陵区。雍正帝为什么不在遵化建陵,而另选他处呢?

难道遵化的东陵没有上吉佳壤吗?不是的。在雍正帝开辟西陵以后,东陵又建起了三座帝陵、两座皇后陵、三座妃园寝,所以不存在没有佳壤的问题。难道是康熙帝留有另辟陵区的遗诏吗?没有。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有两种传说。

一种传说是:雍正帝篡改了皇父的传位遗诏,谋夺了皇位,残酷地杀害了与他争夺皇位的弟兄。因为皇位来得不光明正大,心中有鬼,怕自己的陵寝如果建在遵化,近依皇父,会遭到报复,使他不得安宁,故此只能远离景陵,另辟陵区。

另一种说法是,雍正帝是一位英主,雄心勃勃,从不甘居人下。遵化的陵区尽管吉壤很多,但顺治帝的孝陵已占据了至尊之位,成为陵区的首陵。孝陵作为首陵,建有石牌坊、大红门、更衣殿,各陵神道都接到孝陵神道上,规模宏大,体系完备。如果雍正帝把陵寝建在东陵,把陵寝修建得象孝陵一样宏大、气派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另辟陵区。

泰陵全图以上两种说法都是无稽之谈。实际情况是这样的:雍正帝即位后,就派大臣在遵化一带相度陵址。经过数年的反复卜择,昌瑞山下一带没有使雍正帝称心如意的佳壤,最后选中了遵化城北的九凤朝阳山,运去了大量建筑材料,准备择吉兴工。这时有人向雍正帝反映说,九凤朝阳山“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此地实不可用。雍正帝听信了这些话,于是废弃了九凤朝阳山吉地。他派十三弟怡亲王允祥和精通风水的福建总督高其倬重新相度万年吉地。他们踏遍了京畿方圆数百里的山山水水,最后相中了易县泰宁上下的太平峪。他们在写给雍正帝的奏折中,说太平峪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雍正帝对太平峪这个地方非常满意。但他又不敢马上做出决定。他担心自己的陵寝远离祖陵,会有违祖制,与古礼不符,落一个不孝不义的罪名。于是他命大臣们查阅史料,看看有没有远离祖陵,另辟陵区的先例。善于揣摩皇帝内心活动的大臣们深知雍正帝已钟意于太平峪,现在只是想为自己远离祖陵的做法找一个合理的借口。于是众大臣从浩瀚的史籍中找出了许多远离祖陵建陵的事例。他们回奏皇帝说:“易州及遵化州地界与京师密迩,同居畿辅,并列神州,其地实未为远。”还说把万年吉地定在太平峪,与古礼没有不合之处。雍正帝这回放心了,于是正式决定太平峪为万年吉地,与雍正八年八月十九日破土兴工。到雍正帝死时还没有完工,到乾隆元年才建成,命名泰陵。从此,清朝在关内有了两个陵区。因遵化在京师以东,故称东陵;易县在京师以西,故称西陵。

清西陵-陵区历史

清西陵文保碑雍正的泰陵是西陵最宏伟壮观的陵园,雍正生前曾下诏,决定不为自己的陵墓修建石像生和神道,但他好大喜功的儿子乾隆帝,不仅为泰陵补建了石像生,长达2.5千米的神道,还在神道前建造了目前中国最大的三座石牌坊。但乾隆非常崇拜自己的祖父康熙,不愿意埋葬在西陵,在东陵为自己修建了豪华的陵墓,可是又不能将自己的父亲孤零零地放在西陵,因此他下诏,命令今后的皇帝“昭穆次序,隔代埋葬”。

按照乾隆的意旨,他的儿子嘉庆帝的昌陵就安放到西陵,嘉庆时代清朝的国力大不如“康乾盛世”,所以昌陵的规模远不如泰陵。

根据乾隆的旨意,嘉庆的儿子道光帝本应该埋葬在东陵,但他刚为先死的皇后建陵时,地宫就渗漏地下水,道光认为不吉利,决定迁移到西陵。道光的慕陵每扇门窗的隔扇中间都雕刻有一个朝外的木龙头,非常精致,如同模子套出的,他想用龙取水,以此来躲避水患。

由于道光安葬到西陵,他的儿子咸丰帝就得安葬到东陵,咸丰的儿子同治帝年青丧命,由慈禧太后做主,仍然安放到东陵,慈禧为自己在东陵修建了豪华的陵墓,根本就没有顾及光绪帝的事,但他们同时辞世时,光绪尚没有陵墓。光绪在西陵的陵墓崇陵在光绪去世以后才开始动工,不过三年后就发生了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根据民国政府的续修协议和依靠一帮遗老的努力和捐助资金,直到1913年才修建完工。所以崇陵的建筑非常新,棱角毕现,可以从中想象当年故宫初建时的风采,崇陵外面还有历史上非常著名的,被慈禧命人将其投入故宫井中淹死的珍妃和她姐姐瑾妃的墓。

西陵中泰昌穆三陵保存完好,并未被盗,裕陵,崇陵,瑾妃墓曾被盗,陪葬物已然流失。目前崇陵地宫已被打开,成为博物馆。

清西陵-西陵八景

华盖烟岚

泰陵南1.5千米有东、西华盖山,两山对峙形成天然的陵区大门。两门峰高耸,山腰白云飘浮,山下有松林柏海构成的平原,观者望而心阔,游而忘返。陈增荣赞此景观“领袖群山,秀耸天外,晚霞朝雾,滴翠沾衣”。

福山捧日

福山位于崇陵东侧,两峰高耸,峰间谷平水缓,山腰栽植很多桃、李、柳等树木,春暖花开之际,粉红、奶白、橘黄色的花瓣像多彩的浮云,飘落于山腰谷底。其他树木新芽吐绿,树叶轻拂,火红的太阳从对峙的峰恋中间跃出,构成两山捧日的优美画图。

奇峰夕照

奇峰岭,在易州西20千米处。此岭奇峰林立,影壁山似屏风立于山前,每当夕阳分明,影印平川。陈增荣赞美此景为“高峰云,环山拱举,春秋晚霞,落照段然。”

峨眉晚钟

峨眉山,一名齐眉山,在易州西50千米,当地乡民又称之为白脸山,玉面山。山上有一个形状奇异的顶峰,山顶被一石柱隔开,石柱立于两山之间如玉柱钻天,山面洁白如玉。山腰有座峨眉寺巧立岩头,内住和尚数名。寺前峭壁上有古柏一株,上挂大钟一口。每当夕阳西下,和尚诵经并以杵击钟,晚钟阵阵竽声响,僧背经文谷中传,经声和钟声在山谷加荡不己。为赞此景,古人曾有优美的描述:旧有古钟,孤悬崖头,“老鸦上霜天,一杵声度,远处假尔相传。”

拒马奔涛

《水经注》云:“拒马河,原出于广昌县(今涞水县)涞山。”《一统志》载:“拒马河流经涞水县北,又东南过定兴县西,与五时白涧河合。晋刘琨守此,以拒石勒故名。拒马河又东过新城县白沟河,又东注雹水,合直沽入于海。”此河流经西陵西北的崇山峻岭中,山高谷陡,水流端急,汹涌澎湃,浪涛轰鸣,颇有蛟龙鼓水之势,万马奔腾之姿,令人望而生畏。

云蒙叠翠

云蒙山,位于陵区西7.5千米处。此山山峰挺立,高耸入云,峭壁云封,层层翠绿。山脚下宝塔两座,寺庙一座,名净觉寺。山腰处有乳水洞,洞宽13.3米有余,洞底有12槽。每年正月十六,自西至东乡民循次而占卜,某月旱则某槽无水,某月雨则某槽有水多其。相传孙膑曾在这里修道著书。

荆关紫气

《直隶易州志》载:“紫荆岭,一名万仞,在州西九十里。其相连有对敌、芙蓉、铁贯、水积诸山。此岭多荆树,峰峦环叠如列屏,然又有屏山、茶山亦傍岭关城者。”紫荆岭上,有明长城重要关口之一---紫荆关,城门券上嵌有“紫塞荆城”四个石雕大字。盛夏,荆花盛开,紫气如云似雾,香气萦绕太空,座座山岭像包上了紫色的绒毯,一望无际。

易水寒流

易水,在易州南15千米处,一名武水。亦曰:中易原出宽谷中,流至定兴河拒马河入白沟。《水经注》云:易水出西山宽谷中,历武夫关东出兼武水之称。《舆图》载:武水名中易,州南三十里,发源宽谷中,流至定兴河阳渡河拒马河。两千三百多年前古义士荆轲南渡刺秦,在河畔与燕太子丹诀别,荆轲高吟“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悲壮诗篇,惊天地,泣鬼神。相传,《二十四孝》中王祥卧鱼的故事也发生在易水河边。如今,这条河春不十涸,夏不横溢,冬不结冰,永远是四季畅流,清澈见底。在易县十景中,也有“易水秋声半夜传”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