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我还欠你一个拥抱

作者:网络 来源:网络 更新时间:2018-01-08

小学同学聚会的邀请。一群50多年未见的六旬老者突然焕发了少儿狂!饭店大厅就开始猜你是谁、我是他,平增一番“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诗意。不仅如此,居然还打起了少先队旗,戴上了红领巾,而后在饭店门前又开始抡起了大绳、跳起了皮筋,扔掉了拐棍就玩起了青梅竹马!

眼见得人家玩的这么忘情这么嗨,我默默的转身登上了运通113公交,私奔了颐和园。对于颐和园我是再熟悉不过了,70年到了北京第一次进了园子,后来就没有断过,春天看花、夏天游泳、秋天赏叶、冬天滑冰。因为当时就住在厢红旗。

第一次进颐和园,没有看万寿山的精巧,没有看佛香阁的辉煌,一群十五六岁的半大小子都跑到了昆明湖的冰上,那时没有冰鞋,就是穿着解放鞋去打刺溜光。夏日的昆明湖水平如镜,冬天的昆明湖的冰却是疙瘩溜秋,并不平整。那时的风非常的大,只要你站在冰上就能把你吹走。

冬天昆明湖上的冰很是吓人,不经意间就会突然看到一条裂缝由远至近倏然崩过你的脚下,跟着就会听到嘎嘣嘣一声闷雷般的闷响从远处传来。顿时把一群小伙伴的脸都吓的变了色。老同志告诉我们:不用怕,脚下的冰最少也有一米厚,这种炸裂是由于冰层上下的膨胀系数不同造成的。我们的办公室当时没有空调,为了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夏天用颐和园的窖藏的冰块降温,那冰块果然有大约一米见方。

现在颐和园的东南角开了一个小门,当初70年代这里应该是京西稻的产地。淡季门票20元,非常亲民,尤其是门口的工作人员谦恭有礼、举止文雅,真的让我这个进了无数景区的人受宠若惊。——我相信,如果把这个园子搬到东南西北的任何一个地方,收费都不会低于一百。

颐和园里霜白草黄、水冻柳长,近午的太阳刺啦啦照在园子里,更显的人烟稀少、万物寂寥,一只飞鸟的出现似乎都有些突兀和多余。或许是暖冬效应,现在的冰冻不太厚实,比原来差多了。远处的玉泉山若隐若现的浮现在天边,在这个角度甚至都看不到万寿山。——我喜欢这样的颐和园,试想老佛爷也不喜欢人多吧?

通常人们都知道颐和园是皇帝老儿献给老娘的生日礼物,所以都会说这里是福山寿海。不过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人们才弄清福山寿海的真正含义:从空中看万寿山是一只飞翔的蝙蝠;昆明湖是一个带叶的寿桃,而且都是一丝不差的非常像!连猜都不用,可见当时的匠心所在。

想当年我们一群半大孩子到颐和园,那比刘姥姥要欢实的多,佛香阁的墙爬过;各院的太湖石假山钻过;老佛爷的小汽艇上过;青龙桥的小鱼钓过;冯小刚拍的野湖我们也游过。现在再看各院的窗棂都是双层的:里面是木头的,外面是金属的,恐怕不是让老佛爷蹲监狱,而是怕梁上君子惦记了吧?

颐和园做为中国四大名园之首是当之无愧的。它所反映的不是一个家族的兴衰,而是中华民族历史缩影的定格。如果你能坐下来认真的研究一下颐和园的来历和期间的故事,一定受益匪浅。

做为在颐和园傍边度过青春的人,或者说是把芳华留在这里人,我从来没有认真的拍过颐和园,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但是,园子里从来都不缺少摄影家,即使拍个金光穿孔都能把十七孔桥站满。我不想拍大片,大片人家都拍过了,颐和园不需要大片。我只想拍出我心中的颐和园和我曾经的颐和园。

颐和园,让我的镜头和你来一个迟到的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