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一七旬老人自建民俗博物馆

作者:网络 来源:网络 更新时间:2018-01-08

昔日的生活生产用品,现在很少见了。

石碾、石磨、纺车、耕地用的犁……这些曾经为人类生产、生活做出过极大贡献的器具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有的甚至被抛进了垃圾堆。70岁的市民李振江认为,它们是人类活动的见证,不应被抛弃。正因此想法,他个人耗资几十万,筹建了一个家庭民俗器具博物馆。

“气死猫”:不用电的冰箱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新华区小安舍村的李振江家,这是一栋四层小楼,除小部分房屋居住外,更多的房舍被用来陈列“古董”。李振江说:“我这些藏品并不值钱,但收藏它们很有意义。”

辘轳、卧柜、梳妆台……第四展室里,均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民间生活用的一些物件。李振江指着两个带盖大箩筐说:“这叫‘气死猫’,因为通风,常被人们用来储藏肉食,相当于现在的冰箱。正因为猫只能在外闻味而吃不到,所以被取以如此形象的名字。”

在第二展室,摆着一台旧式织布机和两台纺车。织布机上还有没有织完的粗布。李振江说,现在织布机和纺车上还缺一些小零件,待找齐后,他想给人们现场演示,参观者也可以实际上机操作。

第三展室摆放的,是一些大茶壶和蓝边白瓷碗,衣柜中挂着旧式粗布棉长袍……

生产队清单:计划经济的印迹

三楼全是藏展物品。客厅墙壁四周立着几个大木柜,木柜中有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初的一些生产队劳动分配清单、毛主席语录、布票、粮票、购物证等。李振江说,这些东西反映了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轨迹。

中间展台的玻璃板下,压着一些旧时代的借条、借据。其中一张是写于1947年的粮食借条,李振江指着落款时间说:“阴历七月十四距收获季节才过了两个月,这时就开始借粮食,可想而知,剩余的十个月百姓生活该怎样艰难度过。”

李振江介绍,2006年他从市内搬回村里后,把自己珍藏几十年的老物件摆了出来。他认为,这些老物件虽然被先进的生产工具代替,但作为一种历史的见证,还是应该把它保存下来。于是,2006年底,他起草了致乡亲们一封信,公开征集民俗器具等物品。

自愿捐献的他会给对方一个纪念册,并在器物上标明捐献人姓名,愿意卖的,他也会买下来。对于家庭博物馆,李振江说,现在虽然收集了好多东西,但仍不完善,若谁家有不要的旧物,他可以进行藏展。